迈畅历史人文网
首页 > 历史资料 > 古代各个朝代科举的特点

古代各个朝代科举的特点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生活方面的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代科举特点:科目繁多重诗词歌赋


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不仅如此,应进士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习尚称为行卷。


宋代科举特点:轻视诗词重视实际能力


殿试策论因时间限制等原因,多数情况下文采一般。但它作为文学体裁,其中也不乏佳作。由于宋代文官的实行,大批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不仅在上有发言权,在文坛上也是左右风气的领袖人物。因此,宋代文人多为官僚、学者、文士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远比汉唐广博宏大。


明清科举特点:八股取士重文章格式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八股文的字数每多变化,明《四书》的题目规定要写二百字以上,《五经》的题目规定要写三百字以上。应试者为求胜出,往往愈写愈多,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始规定每篇八股文不能超过七百字,以后即奉为定则。仅就八股文的形式而言,其内容也自有一定之规。


标签:

猜你喜欢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题 印第安神话的诞生
在西方文明入侵美洲以前,印第安人在这块几乎与世隔绝的孤独的土地上,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令同时代欧洲人折服的古老美洲文明。就文学而言,丰富的古...
朝代的先后顺序顺口溜 印第安神话中的...
生活在北美南部以农耕为主的印第安人把玉米和豆类的来源归功于玉米女神。关于玉米女神的传说,在印第安大地上有着广泛的流传,不同地区的传说虽然略有不同,但大体上...
关于祖国的一些常识 印第安神话中的大神
大平原上的印第安部族,如波尼人,黑脚族人和苏人,信仰虽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深受神的影响,都尊崇一个大神。虽然大神的称谓在...
初中提高历史成绩诀窍 印度神话中黑暗...
中译名迦梨。湿婆神妃帕尔瓦蒂产生的化身。印度神话中最为黑暗和暴虐的黑色地母,她皮肤黝黑,青面獠牙,额头和湿婆一样有第三只眼睛。四只手臂分持武器,戴着蛇和骷...

强力推荐